不同学科的知识之间存在着互相依存的共生关系,不同学科之间互为解释、互为补充,在相互联系中为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。
聋生因为听力损失,在对语言文字的领悟和运用上滞后于同龄的健听学生,因此,古诗文的教学便成为聋校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。
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体验古代文人所要传达的心绪和意境,初三年级在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学习过程中,以《湖心亭看雪》为例,尝试与美术学科开展 “共生”教学,请学生们对应课文的某一部分,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进行绘画。
美术教师张苓为学生示范绘画手法
《湖心亭看雪》是张岱小品的传世之作。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,写出了雪后西湖之景清新雅致的特点,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,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。
文章语言极其精炼,全文不足二百字,却融叙事、写景、抒情于一体,尤其令人惊叹的是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,“一痕”、“一点”、“一芥”、“两三粒”的组合,便将天长永远的阔大境界和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,全都传达出来。
余拏一小舟,拥毳衣炉火,独往湖心亭看雪。
绘 者:聋部初三 赵苗苗
指导教师:聋教育部 张 苓
余强饮三大白而别。问其姓氏,是金陵人,客此。
绘 者:聋部初三 田宇航
指导教师:聋教育部 张 苓
大雪三日,湖中人鸟声俱绝。
绘 者:聋部初三 崔珈彬
指导教师:聋教育部 张 苓
常规教学使用梳理和翻译的方法,这可以帮助学生们理解文意,但教师却无法了解学生自己“意会”到的内容。尤其在《湖心亭看雪》这篇古文中,白描和对比手法的运用,有力地抒发了作者人生渺茫的感慨,“共生”的教学方式,让学生们的领悟和想象跃然纸上,让古文与绘画相互融通、相得益彰;在帮助学生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与欣赏古文的同时,也提高了他们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。